大姐講故事
第九集 淺談池釣竿

池釣釣竿的選擇
新同學要買把竿子,總會想問該如何選擇,就來說說個人的認知吧。
買竿子,先了解 H 代表什麼?
H代表的是“硬度”。
從3H、5H(過去是以超硬、極硬、極極硬之類的標示相當於3~5H硬度)、6H、7H、8H、9H、到10H都有,號數越大越硬。
每家釣具商硬度標示都不太一樣,大致上池釣福壽魚,以6H、7H、8H是比較通用的硬度。
再認識長度:
從11.7尺、12尺整、12.3尺、12.5尺、13尺、到15尺,一尺30.3公分,請自行換算單位。
早年是以日製規格12尺整為主流,後因比賽都規定正負0.3尺,才會衍生出專屬台灣,釣具店訂製、竿商跟上推出的11.7和12.3尺這種尺寸的池釣竿,一個追求好操作、一個追求規則內盡可能的貪遠,後因11.7短比較少人用,已不常見,幾乎只剩日本竿還是以12尺整為竿長。
至於12.5尺差不多也是比賽規格變化成正負0.5尺,由一些釣具店或個人特製推出,慢慢衍生出來的台灣特有尺寸。
13尺也是一種台灣竿特有尺寸,主要流行於早年大埤池,13尺近可攻(半線操竿可操12尺滿線位置,防魚爆衝,緩衝區大)退可守(貪個線拋出去完全不輸15尺),在大埤池極度吃香,才演化出來成為池釣主流的竿長。
15尺則是過去許多池子,規定都是最長只能使用15尺,加上日製規格原本就有,一直留存於現在,但因15尺,竿子怎樣都重,慢慢只剩一些休閒池、野釣才會看到人使用。
最後要認識“調性”
從1/9調、2/8調、3/7調、到6/4調都有。
意思差不多可以解釋成“竿尾彎曲/與竿身不彎曲”的比例。
1/9調等於:
竿子尾端往手把回算,一成左右的長度會彎曲而以,其餘竿身9成都不太會彎曲、硬挺在那。
6/4調等於:
竿子尾端往手把節回算,四成竿長會彎曲,其餘6成竿身不太會彎曲
調性的差異在那?
在於竿子幫你的手緩衝掉多少魚的衝力。
1/9調搏魚很吃自己手臂的力量,幾乎完全沒有緩衝,硬碰硬,適合用於倒折、比賽搶時間時,缺點是很傷手。
4/6調搏魚很Q,相當黏魚(魚往那衝竿子都幫你弓住不易脫鈎),很享受搏魚的快感,缺點是搏魚時間長、比賽不吃香;老往隔壁衝,鄰居會給你白眼;外加大牛暴衝出去,會叨不住。
所以池釣竿,一般以2/8調及3/7調有點硬又不會太硬的竿子為主流
再來牽扯一下“反撥力”
反撥力指的,是釣竿腰身的“彈性”,反撥力強(釣竿中肚彈性好),魚衝出去,只要緩衝彎曲角度有叨好,叨住不動,就會感覺到竿子自動幫你把魚彈回來的感覺。
反撥力差(釣竿中肚彈性差),魚爆衝出去,竿子緩衝角度都出來了,叨也叨不住魚,很容易被衝直斷線,甚至魚水面浮頭了,最後要叨進來撈魚的時候,會特別覺得吃力,竿子要兩手叨往上才叨的進來的感覺。
反撥力也不是越強越好,太強第一時間開槍,會明顯感覺到竿子往上又突然往下彈了一下,線組瞬間會鬆掉再彈緊,經常會造成脫鈎,搏魚的時候也會一直感覺到竿子一直鬆緊鬆緊的上下一直彈,那樣的竿子,極度容易放槍與斷竿。
還要認識T這個單字,40T、50T、60T,代表的是製成釣竿的碳布,裡面的碳纖含量。
T數越高,越輕、越硬也……越貴
但碳纖含量高也是會有缺點……硬就一定連帶著脆……竿子敲到就容易斷竿……
因此也不是T數越高就越好。
還要搭配製竿商,製竿的設計、製造的品管,最重要的是您的用途、釣法(T數高比較不適合硬碰硬釣法)
至於空心尾、龍鳳尾的差異,龍鳳尾是空心尾中後段接一節實心尾,搏魚手感會比較Q,手感比較優。
缺點是比較無法直接引跋、提魚、飛魚回來(比賽使用過魚線),空心接實心的結合處有機會爆裂、外加竿尾會比較重,竿子容易覺得重頭,拿在手上半線操竿會很有感。
所以一般池釣竿,以空心尾為主流

總結,每種硬度、調性、長度、碳纖含量,設計出來的竿子都不一樣,有的適合硬碰硬、有的適合繡花、有的設計來比賽的、有的設計來玩手感的、有的強調輕手,都有他獨特與適合使用的地方。
池釣竿子,基本上是“沒有一把就可以打遍天下這回事的”,如果真要先買一把打遍天下,建議是以6H~8H為主要考量比較好。
選竿要依您要釣那,休閒?抓魚?野釣?魚體大小,要武釣引跋還是文釣繡花?
個人手掌、手骨粗細握竿、起魚感受等等,外加一個手肘是否已經受傷(網球肘)去做選擇,別人說好的竿子,未必適合你自己。
竿子基本上先買把適合您常釣的地方為主,有預算再去買其他竿子,慢慢累積就好,記住……釣袋裡,永遠會缺一把竿子……
買不完的……
竿子好好顧,釣完回家勤勞洗、勤勞抽出來曬、勤勞打打蠟或竿油,覺得不適合自己,就損失一點脫手賣掉,您覺得不好,未必別人就覺得差,顧的好就一定有人買。
總之每個人手感、釣的地方不同,釣法不同等等,是無法推薦說那一把釣竿就一定是最好,也無法去評論說那一把竿子就一定是爛。
一切的最大變數,就是您自己,憑感覺來,您自己喜歡就好。
PS:按讚留言是種美德,要分享都歡迎,但請尊重,先留下借分享告知的回覆吧~